粒粒“种子”发新芽——沿渡河镇三个“国字号”名片背后的基层治理见闻
发布时间:Dec 2, 2020 | 作者:
特约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段勇
近日,巴东最北端的沿渡河镇,收到全国爱卫会一块“金牌”——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难以想象,这个边陲小镇接连揽下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明乡镇、全国卫生乡镇3个“国字号”名片。
沿渡河镇紧靠重庆巫山县、神农架林区,属省级边贸口子镇,素有“小武汉”之称。这3张“国字号”名片从何而来、如何擦亮?近日,记者深入沿渡河镇部分村(社区),探访在党建引领下,传统文化聚民心、绿色新风引振兴、红色因子赋新能等粒粒“种子”,扎入基层治理生根发芽、香遍山野。
文化“野马”——建强村级文化阵地 聚变迁“源动力”
唱歌、跳舞、奏乐……11月22日,沿渡河镇野马洞村文体活动场馆,村里非遗传承人、社会文化艺人组成文化义工小分队,对小朋友进行艺术培训。
文体活动场馆是野马洞村民的休闲打卡地。每到下午,打球、唱堂戏、广场舞都会在1100余平方米的场馆内上演。“以前忙完农活就上床睡觉了,现在跳下舞才睡得着,精神劲儿翻了倍。”61岁的张久清白天下农田、夜晚上舞台,称“日子过得满当当的”。
野马洞村地处神农溪岸边,属三峡库区移民新村,移民占了相当比例,矛盾、纠纷扎堆。作为集镇辖区的中心村,连续5年跌落到了后进村。“村民意见众口难调,项目进不来、落不了地,干部干着急、村民看热闹,眼睁睁看着机会溜了。”村主任张纯云回忆那段“低谷期”时说。
2018年12月,张纯云当选村主任,干了10年村干部的他,对野马洞村情有一本账。他认为,关键因素在人,是干群沟通不畅、群众思想松散拖了后腿。
一盘散沙如何拧成一根绳?野马洞村“两委”决定从武装群众脑袋下手,组建纤夫号子、堂戏、皮影戏等10支非遗传承文化文艺演出队,建设1个文体活动场馆、1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1个非遗传承文化基地和1个童伴之家,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每人都是文化舞台的主角。
45岁的舒云足是持家的一把好手,种田、喂猪、栽果树,已摘掉“穷帽”。靠一副好嗓子,她还学会了唱堂戏,可演小生、旦角、丑角三种角色,经常登上县、乡文艺展演舞台。“口袋不空,脑袋满满,充实!”舒云足和40名村民成了戏友,在唱戏中找到幸福新滋味。
如今,文化阵地像强磁场,将民心吸附在一起:500亩柑橘、400亩白茶、100亩小水果遍布山村,产业成了小气候;一条7公里主干道拓宽、黑色化中,占用100余户村民80余亩山林、田地,基本上是“零征地”;疫情防控期间,90余名群众党员、村民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守好14个关键卡口……
“家家有产业,手中有事干;户户能弹唱,脑子有事想。”张纯云打了个比方:手脑不闲,全村安宁。如今在文化鞭策下,野马洞已完成蜕“野”之变,“野马”正成为小康高地奔驰的“骏马”。
绿色罗溪——试水全州殡葬改革试点 拂乡村“文明风”
袁承波是罗溪坝社区小高层大型集中安置点的易迁户,老家在15公里外的马寨村。住上和城里一样的高楼,袁承波一阵新鲜过后,则为年老多病父亲的“后事”担忧起来,没场地办、没熟人帮等一摊子事在心里搁得发慌。
4月,袁承波的父亲离世,新建的太阳山殡仪服务站提供了悼念、安葬一站式服务,公墓免费提供墓穴,花销不到1000元。“没花多少钱,办得也顺利,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袁承波称赞“沾了殡葬改革的光”。
该易迁点紧挨罗溪坝社区中心集镇区域,共计456户1572名易迁人口搬迁入住,属巴东全县最大的易迁点之一。刚开始,相当一部分易迁户不愿住新拆旧,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权作了一个调查:易迁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0余人,占比20%,均在去世后安葬这件事上犯了愁。
张洪权摸了下社区家底,1800亩耕地养着6651名居民,人均耕地仅0.27亩,若乱葬会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2018年12月,作为县人大代表的张洪权提出“在社区修建殡仪服务站”的建议。2019年5月,州委书记柯俊在罗溪坝社区调研时,对建设村级殡仪服务站试点给予肯定与支持。
2019年7月,在小地名叫“太阳山”的30亩空地上,投资200万元建起内设2个吊唁厅、1个太平间的殡仪服务站,配套建设了茶水间、接待室、休息室和可容纳80辆车停靠的停车场。同时,公墓区一期已建成环保土葬墓穴92个,二期将建土葬墓穴300个、火葬墓穴200个。
“绿色、节俭、可持续是社区殡葬改革的核心理念,不准收人情、不准搞高档消费,墓穴顺序选择按死亡时间依次来,墓穴不收钱,但不留坟头,上面种上花草、树木,鲜花祭祀。”社区党支部书记钱坤贤说,一场丧事平均花费不到2000元,拒绝不可降解的物品,给经济、生态都减了负。
在“太阳山”山坡上,4排墓穴阶梯分布,墓穴间栽上了松柏、花草,过道贴满浅色步道砖,绿色公墓掩映在四周山林中。目前,这里已是恩施州首个农村殡仪服务站和公益性公墓,引领巴东乃至全州殡葬改革,拂来乡村文明风。
红色泉口——传承红色精神火炬 探产业“新天地”
“加工鲜叶15万斤,累计创收600万元。”11月27日,泉口村神泉茶叶公司老板张帝一笔一笔盘算着2020年收成,算完松了一口气:“疫”后丰收来之不易!
2019年9月,张帝从岳父刘俊手中接过茶业接力棒。62岁的刘俊专业做茶30余载,创办了神泉茶叶公司。如今,张帝在镇、村干部支持下,新建220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2条自动化生产线,打造1100亩茶叶基地,成了泉口村的小康“火车头”。
细数泉口山谷间的38道山梁,其间分布着3200亩茶园。在原泉口公社党委书记张植弟故居前,一块刻有“泉口精神永放光芒”字样的石碑静静伫立,讲述着50余年前泉口人民“向山要粮、改坡为梯”的峥嵘往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14年苦战,泉口公社3个大队22个生产小队,靠钢钎、大锤劈山改田2262亩,建设茶园梯田800亩,种植桐子等经济作物2000余亩,一个“吃饭靠供应、用钱靠救济”的穷公社成了全省农业“学大寨、赶泉口”的一面红旗。
黄婵娟是泉口村的年轻女支书,将29个字的“泉口精神”写在心中。“‘泉口精神’要代代传下去,植根到泉口人民血液中去。”黄婵娟认为,在扶贫告捷到乡村振兴这个交汇路口上,要用好“泉口精神”这把火炬,在红土地上探照绿色产业新天地。
如今,红色泉口正铺开了一幅幅绿色新光景:3200亩茶叶、200亩苹果、200亩李子、100亩猕猴桃、100亩山胡椒成了大山里的“扶贫田”;5处易迁安置点拼成小康新村,35公里公路连接山脚到山顶,1100余名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
“泉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新时代的精神宝藏。“接下来,我们紧扣‘一红一绿’目标,打造红色文化梯田教育基地和茶旅融合美丽新村,着力构建美丽乡村休闲区、泉口村落体验区、天梯教育公园区 ‘三区’,借红色力量引领泉口村绿色崛起。”驻村“尖刀班”班长罗富强说。
- 上一篇: 确保春节试营业 巴东加快巫峡口景区建设进度
- 下一篇: 层林尽染好风光 大面山红叶“绽”放靓峡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