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魅力绽放江家村

发布时间:Oct 21, 2020 | 作者:


特约记者 陈祥楚

脚踏巴东、建始、鹤峰三县交界的江家村,是巴东县最南端的边远村庄。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境内分布着贺龙旧址、红三军枪炮局、红三军保卫处等革命遗址;这里的土地被烈士鲜血染红过,至今,革命烈士段德昌静静地躺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沿着蜿蜒的清江,映入眼帘的是标准化茶园、金黄色的白柚园,清江的平湖烟云把小山村打扮得格外妖娆,人称“极具江南田园风光的边陲小村落”。

近年来,该村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勾画红色旅游、茶文化、柚产业、山水林田路、易地搬迁等特色突出的民生图,生活美、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的“五美”家园已具雏形。

红色元素打造魅力乡村

江家村是清江水布垭库区最大的移民村,是恩施州“五八思源工程”的发源地,辖17个村民小组,1110户3420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注重红色元素提炼,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来建设,并纳入清江画廊的红色旅游景点来主推。通过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2019年,该村别具匠心地打造3公里红路,把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9处历史景点一线串珠,一时间,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听红军故事等一组组红色旅游体验图片刷爆微信朋友圈,“金果红路”的视频在央视新闻网点击量过30万,让一个“脚踏三县”的偏远小村迅速火爆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教育基地。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短短一年间,“金果红路”接待州内外近9000人到此参观,并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和消费扶贫活动。

该村在打造一红一绿红色景观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低山白柚干鲜果带、二高山富硒茶叶产业带。已建成的沿江800余亩白柚,依托金果白柚专业合作社,注册金果白柚商标,产品销往武汉等地。依托湖北沙岭茶叶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品牌”,发展了3000亩茶园。生产的“沙岭毛峰”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奖,“沙岭毛尖”荣获第九届国际名茶金奖。

围绕养殖业小区抓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在稳步壮大传统养殖业的同时,引导农民发展牲猪、山羊等特种养殖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达3家。

拉伸发展骨架。利用全乡集镇延伸开发综合片区的机遇,在贺龙大道及片区规划了大型广场、农贸市场、幼儿园、红色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项目。

文化元素提高乡村品位

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作为载体,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宽厚博大”的老区精神为动力,形成独具红色元素的文化氛围。

新建具有民俗特色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642平方米、村级卫生室400平方米,配套建成的2400平方米广场,可承接5000人以上的大型文娱活动。以党员服务中心为枢纽,打造乡风文明一条街,组建一支乡贤文化队伍,开办一个道德讲堂,制定一套村规民约,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对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目前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102户、“五好文明家庭”200户。

现在每到晚上7点,10余名中年妇女腰挂军鼓、手握鼓槌,在军鼓队长江定山的指导示范下,敲出有节奏的铿锵声音。几年前,江定山自发组建了金果老区民间艺术团,农闲时组织妇女们排练军鼓、广场舞、撒叶儿嗬等节目,把乡土节目搬上红事白事舞台。

“没事和姐妹们跳跳舞,既找到了组织,也找到了乐子。”领队杨春玲说,这个组织把她从麻将桌上拉了下来,重新找到了归宿。目前,该村还成立老人互助中心、志愿者服务队,让老人、年轻人都有自个儿的精神家园。

惠民元素勾画乡村蓝图

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和产业建设。在江家村规划建设的龙王坡和贺龙大道小高楼集中安置点,按照“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政”要求,搬迁工作形成了“搬迁就业保障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特色,承载了全乡187户640人的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任务,在建设风格、功能配套上做精细文章,把易迁点作景点打造,确保宜居宜业易游。

“住上了好房子,卫生也要跟上去,这日子才算真的亮堂堂了。”在龙王坡集中安置点上,四排新房纵横排列、两条水泥大道串联、道旁绿化树点缀,告别了两间破瓦房,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易迁户雷玉彩每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扫地。

在贺龙大道七善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110户425名易迁人开启全新生活,‘扶贫车间’就建在小区,住户走下楼就可以在越盛工贸服装加工车间打工挣钱。同时,七善居组建了自治委员会,为入住群众提供就业信息、扶贫政策,解决安置点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下设的楼栋长,具体负责垃圾治理、水、电、路、乡风文明等事务。

在脱贫产业路径上,金果网红路接待中心胜利大队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此外该村还争取项目资金140万元,在全乡率先启动扶贫集中安置点产业建设——贝母园,形成“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已种植浙贝133.3亩,预计年产值15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组组通公路,家家吃上自来水,通电通网通讯全覆盖,修建通组道路12公里、连户路20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7处,解决了1500人的饮水困难。

落实“村长、中心户长”负责制,实施“治山、治水、治污”三大工程,建立工程建设避让制度和全民植树造林常态化机制,维护蓝天绿水的生态环境,如今一条1.1公里的贺龙大道连接集镇,到金果坪集镇仅需3分钟车程;8公里硬化公路进村组、28公里产业区间道连田块、170户村民旱厕变冲水厕、2000余棵银杏树、樱花树扮靓村内主干道......

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小微权力清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细化农村政务、党务、财物、事物标准化运作体系,提高“放管服”有效性。

美丽乡村的标准元素在江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全面渗透,实现了规范性与创造性、持续性与时代性、协同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和相互结合,彰显其特色魅力。如今,红色、绿色的“乡村墨宝”图标正在红色沃土上演一场“美”的蝶变。

值班编辑:邓毅 责任编辑:严玉玲 校对:廖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