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巴东皮影戏”传承人——田楚龙

发布时间:Nov 27, 2018 | 作者:


 

上图为田楚龙在“拦门”表演中同时担任人物对白和唱腔
 

  巴东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田楚龙,1966年出生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的石喊山村。父亲田广明自幼跟随巴东著名皮影戏艺人黄大明学习皮影表演,在当地“戏圈”颇有影响力。受父亲的影响,田楚龙在读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皮影戏,学校一有放假的机会,父亲就带着他走村串巷到处演出。由于接触得早和记忆力好,父亲口传心授的皮影“杠子”他能背诵很多。田楚龙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父亲决定让他学精一门手艺以备将来能够养家糊口。1980年,父亲带着田楚龙拜著名皮影戏老艺人黄大明为师,正式学习皮影戏表演,三年后田楚龙组建了自己的戏班——沿渡河白羊坪皮影戏戏班并任班主。1984年,田楚龙在自己的戏班内招收了3名徒弟。自从有了徒弟们的加盟,他的戏班也日益稳定,平时演出也不再需要临时去找人。除了农活外,皮影戏演出成为田楚龙重要的经济来源。

  田楚龙的戏班在当时很受欢迎,原因在于他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

  他能根据剧本和剧情准确塑造和刻画人物,其唱、做、念、打丝丝入扣、浑然一体。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的唱腔和旁白,由于年轻“中气”足,其声音洪亮,音色饱满浑厚。其现场的感染力与众不同,他能根据剧情的起伏而巧妙把握唱腔的情绪和强弱,恰到好处的把握着剧情的发展,没有丝毫的“背戏”痕迹,他的表演更具现场感,使观众能很快的“入戏”,有身临其境之感。田楚龙凭着过人的表演功底和悟性,赢得了很多老艺人对他的积极评价。他不仅能一人同时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灵活配合场上的配乐,而且能够兼顾旁白和唱腔。从打乐器坐“桶子”到“拦门”,再到文场、武场的乐器演奏、人物对白都能胜任,有民间艺人常说的“全侉子”之称。

  田楚龙和许多别的艺人不同之处还在于,他除了“演戏”还喜欢研究戏,每一次的演出,他会认真总结和分析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常常会把自己想法和心得记在笔记之中。在皮影剧本的收集整理方面田楚龙更是一个有心人,上一辈的老艺人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剧本的整理基本无从下手,老艺人演出完全靠记忆“杠子(提纲)”现场即兴发挥。师傅教徒弟也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田楚龙很清楚的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徒弟的断层,口传心授的东西很容易失传。田楚龙根据自己的演出经验,在民间流传的“李有海版”手写剧本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皮影戏“杠子”200余折,其中完整的传统剧目60余折,包括经典传统演出剧目《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穆柯寨》、《穆柯寨招亲》、《秦母祝寿》、《三下南唐》、《九焰山》、《摩天岭》、《双富贵》、《满堂红》、《满门贤》、《五子贵》、《东吴招亲》等。为非遗部门的抢救性记录提供了宝贵资料。

  除此之外,田楚龙收藏的皮影、戏台、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最多也最齐全。其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屏幕光源“三芯灯”和老一辈艺人遗留下来的打击乐器“木鱼梆子”保存完好。为后人研究皮影戏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楚龙的戏班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已50岁出头的田楚龙前后带过二十多名徒弟,有的徒弟现在也开始带徒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田楚龙参加的社会活动和演出也日益增多。 2011年,田楚龙的戏班被文化部门推荐参加巴东县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2013年,受邀赴恩施女儿城驻场演出皮影戏; 2014年6月,代表巴东县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皮影戏调演”并荣获最佳个人演出奖,当晚还被推荐参加了皮影戏调演的闭幕式晚会,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9月初,被吸收为“湖北省皮影艺术协会”会员。2018年11月13日,湖北省文化厅在官网上公示田楚龙为湖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文化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许多老艺人也带着技艺移民他乡,巴东皮影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楚龙和几位爱心人士组织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皮影戏班和皮影戏艺人,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了巴东县首个“皮影戏协会”,有了 “协会”这个平台,艺人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又多了起来。

  “皮影戏协会”的成功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皮影戏人才队伍建设和规模化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