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红旗渠”下风光好——巴东县郑家园村在“内外兼修”中迎蝶变

发布时间:Oct 23, 2020 | 作者:


特约记者 付瑞勇 谭天

深秋,清江北岸的巴东县清太坪镇郑家园村,满地金黄。山腰“绝壁天河”红旗渠横卧,山脚下磨刀河大峡谷绵延,中间村庄、路网、古银杏点染,一派小康里的好风光。

太阳还没爬上山,1组熊德玉弓着腰穿行在白柚林中,摘下已熟的柚子,放进背篓。“背出果园上路就装进货车,一脚油门,果子出山变了钱。”熊德玉的家在村子最偏的角落,2018年,水泥公路到了他家门口,苦日子到了尽头。

“以前遇雨路滑货车要带链条,现在车轮不沾泥,路通了,挣钱的路子也宽了。”熊德玉种下樱桃、李子、石榴、桃子、白柚等8亩果树,水果卖四季,全年有收入。

5年时间,一条4公里的单线路到总里程近30公里的路网,再到千亩产业板块、搅热红色旅游、打造全省旅游名村,郑家园村每年有新样。“外围把短板补长、长板做强,内部将思想捋顺、精气神提上去,路走对了,山高路远都不怕。”驻村第一书记谭文斌用“内外兼修”法概括小康变迁。

 打开心窗 换思想“换”来满血活

郑家园村原名桥河村。几年前,村里修建桥河电站,留下一条公路,成了通往清太坪集镇的“口袋路”。很长一段时间,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几乎都“绕”着郑家园走。 

为何项目进不来、落地难?答案是“村民各唱各调,集体内讧把项目‘吵’走了。”2017年12月,清太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谭文斌选派到郑家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刚进村就遇到怪现象,通知在组长家开小组会,组长连忙摆手,原因在于“开会就吵架,闹心!”。

干了大半辈子群众工作的谭文斌意识到,这是思想出了问题,要捋顺这团乱麻。次日,谭文斌选择在离村委会最近的4组开会。会前,围坐的20个村民质疑、冷嘲不断,炸开了锅。

“咱们组位置好,办事最方便;海拔最低,蔬菜、水果抢先上市;门前有樟木溪瀑布,将来可搞旅游呢!”谭文斌一五一十摆龙门阵,村民们被眼前“懂他们”的书记打动,信服得直点头。“当了几十年组长,这是最好的一次会风。”组长王孝堂伸出大拇指。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赚钱养家,谭文斌对村民掏出心窝子找路、指路,8天时间把小组会开到8个小组,900余村民思想拧在了一起。

打开思想天窗,还要打开视野,才会站得高、看得远。谭文斌组织村干部、组长、村民代表前往利川市汪营万亩梨园、恩施市屯堡民宿考察,到兄弟乡镇官渡口镇参观马家村脆李基地,将看到的、学到的带回家,铆足劲儿比着干,不愿再做“井底之蛙”。

换掉老思想,“换”来满盘活:1组组长张恒堂带头种9亩白柚,全组白柚一下子增至80余亩;7组组长谭祖社第一个“吃螃蟹”办猪场,一个组养猪成了风……全村渐起一种声音:种好责任田,蹚出致富路。

拼来幸福  铺路、改电大会战场场丰收

“咱们村儿的珍儿从澳门回来盖房子啦,看来家乡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近日,“澳门妹回家”的消息在郑家园村寨传开。

乡亲们饭后谈资中的“珍儿”名叫谭香珍。前些年,谭香珍走出大山,在澳门打拼闯荡。“老家生活条件都快赶上城里了,早不是儿时的样子了。”谭香珍果断回乡盖起了一栋别墅,让家和乡愁不再遥远。

驻村“尖刀班”班长谭明仕说,近几年,越来越多在外的郑家园人回巢。谭明仕亲历了郑家园的变迁,他明白“家乡美才是回家的动力”。而之前,“泥路裹脚,灯像萤火”痛到村民心头。

2018年,驻村工作队、“尖刀班”到县交通部门、镇政府来回跑腿要项目,跑来了400余万的道路硬化指标。喜报刚到手,却遇到 “烫手山芋”:村里路基差,硬化成本高,没一个施工企业敢揽下这亏生意。

行路难是郑家园百姓的伤心事儿,一定要让“路痛”变成“路通”。谭文斌号召村民义务出劳力组织交通大会战,4000余人次义工苦战半年,14公里路基整修完成,施工班子顺利进场。

“走不了捷径,就只有苦干,才能啃掉硬骨头。”谭文斌回忆,除了出力,老百姓还到工地送茶送水,通车时,还献上了两面锦旗。

如今,一条投资1800万的集镇至红旗渠旅游专用公路即将收尾,郑家园村到集镇车程由40分钟缩短为15分钟,数十家民宿、农家乐沿线排布,拉动了路边经济。

“门前车子喇叭响,屋里电灯亮堂堂。”七组边缘户谭文儒自编了一句打油诗。他的灵感是电网改造带来的。他说,以前电压不稳,电饭锅煮饭煮个半生不熟,半夜起床才能启动饲料机粉碎苞谷,道不尽的心酸。

告别用电卡口,郑家园村借助电网改造项目,新增四台变压器,每组一个台区,可满足280余户用电负荷。“水泥杆代替了木杆,电器一开就响,咱们赶上了好时代。”谭文儒数说摸得着的幸福。

一场场“补短板”大会战告捷,强劲壮骨的郑家园正借助“绝壁天河”红旗渠、全国最美古银杏树“清太5号”,打造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基地和百亩银杏主题公园,引爆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旅游饭,拼出小康生活。

守住文明 借乡风之笔点睛美丽乡村

父亲谭祖乾拿着扫帚清扫路面,读小学的女儿手持铁钳、袋子捡拾边沟垃圾,这一对父女护路形象是5月10日郑家园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的精彩一瞥。

干净的乡村,才是真美。郑家园村成立8个村庄环境整治作战队,每队分别授予队旗,男女老少齐上阵清垃圾、除杂草,为美丽乡村建设描上一抹亮色。

“让爱干净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和行动,每人都有份儿。”谭文斌说,村庄环境整治是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特色实践之一,将会场搬到现场,边干活,边议事、收集建议,干部的心敞开了,距离近了、主人翁意识也上去了。

大家要干净,小家也要美丽,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郑家园村出台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家要种10盆花,用废弃的坛坛罐罐作花盆,在山上挖野生花草栽种。

今年63岁的五保户陈永启门前,20余盆花钵中兰花、野菊、金弹子等绿油油的,闲时翻土、浇水,他称花草美了院子,还美了清淡的生活。

走进郑家园村每家院落,石槽、水缸、木桶等旧器具成了花盆,有花草陪衬,成了复活的“艺术品”,别有一番风味。同时,该村还根据村民意愿制定《村规民约铁十条》,张贴门前,成为村民向“最美”靠拢的一把尺子。

邹晴霞是“花迷”,还是舞迷,除了种花,跳广场舞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组织18位姐妹成立了“绝壁天河”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义务展演。很快,这支队伍在8个组分别组建了分队,广场舞从村文化广场跳进了农家院子,家家都有人会跳舞,村民的口袋、脑袋同时富了起来。

守住文明之根,才能留住乡村的“形”和“魂”。接下来,谭文斌计划筹建农具收藏馆,由村民自愿捐赠农具,将每件农具编写一个故事,让农具“会讲话”,弘扬农耕文明。同时,讲好“绝壁天河”故事,代代传承红色基因,持续绽放“红旗渠”下的好风光。

值班编辑:邓毅 责任编辑:严玉玲 校对:廖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