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这条路成红色教育“网红”路 ,一条视频点击超过30万
发布时间:Jan 10, 2020 | 作者:
这个“网红”景点位于巴东县金果坪乡江家村。这里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摇篮,贺龙元帅曾率部五次驻扎于此,著名红军高级将领、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就长眠在此,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色的记忆。近年来,当地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重走红军路”为主要体验形式,打造“金果红路”,铺就一条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路、精准扶贫的产业路。
倾情打造,每处景观别具匠心
体验了“金果红路”的别样风采
01 “金果红路”的起点为红三军烈士陵园,由一条“红军路”游步道串联沿线9个参观点,终点为“胜利大队”。行走在红军路上,这里的每一米步道,每一处标牌、绿化、人文景观,都能感受到建设者的别具匠心。 02 在红三军烈士陵园广场入口,左边是由“金果”拼音首个字母“JG”为元素设计的精神文化牌,书写着“传承革命圣火,共建红色金果”的文字;右边是“走红路,忆先烈,悟初心”的主题标牌,把红军路的入口点缀得恰到好处。从红三军烈士陵园经贺龙旧居、红军泉、红三军烈士就义旧址、段德昌烈士陵园,再到红三军保卫局,一条红砖主打、青砖镶边的红军步道,像一根红色的飘带,将9处革命遗址(旧址)串联起来,与沿线的茶园、白柚和油茶树相映成趣。 △”金果红路“别样红。 03 沿线的太阳能路灯也是一道风景。灯箱左边的造型是“红”字部首状的飘带,右边形似“昌”字,小小的一处设计富含新旧两层寓意:“旧”是纪念红三军的革命历史和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新”是寓意金果坪未来红红火火,繁荣昌盛。红军路沿线的革命遗址标牌设计成一本翻开的红色书页,文字介绍言简意赅。 04 段德昌烈士陵园前的步道新植了两排整齐的松柏,据说树苗是专程从烈士老家湖南南县购来的,希望烈士英魂嗅到家乡的味道。从保卫局上行,经过一段艰险的青石台阶就来到红军亭。该亭以茅草为盖,以原生杂木为撑,中间的木桌和四周的板凳都是就地取材,用心拼合,简洁质朴中透露出原生态之美。
△金果之眼。 门前有一处水池景观,从高处俯瞰水池的整体造型就像一只眼睛,黑白相间的眼珠形象灵动,金属丝穿鹅卵石做成的睫毛,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它的瞳孔处生长着一棵大树,这处景观被命名为“金果之眼”,寓意满眼尽绿。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口水不缺也不盈的“谦缸”,寓意党员干部生活和学习中既要查漏补缺,还要谦虚谨慎。
根植文化,用心品读红色故事
在游客接待中心,“胜利大队”四个大字镶嵌在一排土墙瓦房的正中间,它的名字是有由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下村湾改名为胜利大队,后来下村湾与江家村合并为江家村。2019年,金果坪乡党委、政府将原旧学校改造成了游客接待中心。在当地群众的共同呼声下,游客接待中心命名为“胜利大队”。
△重走红军路。
△吃红军饭。 除了穿整齐划一的红军服,重走3公里的红军路,吃红军饭是这里的重头戏。红军饭用特制的土碗盛装,“巴山飞渡”“军长抵棍”“五串铜钱”“梦回洪湖”“德凯送灯”“十送红军”……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压轴菜“乘风破浪”更是别具匠心,一艘红船行于江中,一面红旗迎风招展,寓意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1929年10月,红三军黄连长带着战士在下村湾召开群众会返回驻地时,一名小战士发现老乡黄益庭家的石榴树结有一个红红的石榴,便顺手捡起石块把石榴打下来,带回驻地与战士分享。贺龙见状,忙问石榴是哪里来的,给老乡付钱没有。得知没有付钱,贺龙当即叫来黄连长,与小战士一道到黄益庭家赔礼道歉并要赔偿。“我们红军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摘的石榴必须加倍赔偿。”说着,贺龙就从腰包里掏出五串铜钱硬塞给了这位老乡。
长远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
△州人社局干部职工重走红军路。
△州委办公室干部职工走红军路。
“胜利大队”开业后,招聘附近村组的贫困户担任厨师和服务员,人均每月可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所用食材也是从周围农户家中收购,带动周边农户80余户增收。
这条路不仅仅是老百姓锻炼身体的健康路,也是精准扶贫的产业路,还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路,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路。
△聆听红色故事。
图文来源:恩施日报
总编:谭勇 主编:许武才 田恒武 邓婕 执行编辑:谭志宝 李金荣 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