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民间艺术之花山乡次第绽放

发布时间:Nov 25, 2019 | 作者:巴东文旅云


                                                                                  巴戏简介


     巴东堂戏,主要流行于巴东江北神农溪一带及与之毗邻的秭归、兴山、五峰、巫山等地。在神农溪流域当地人称踩堂戏,由民俗中敬神还愿和吉庆娱乐的"跳花鼓子"与"薅草锣鼓"以及民间舞蹈结合,并广泛地吸收流传于巴东的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楚调及后来传入的川剧、南剧等诸多演唱形式演变形成。历史悠久,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历史上曾建有8个民间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迄今有200多年历史,亦属我州五大民间戏曲剧种(南剧、灯戏、傩愿戏、柳子戏、堂戏)之一。为巴东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巴东皮影戏简介

    巴东皮影戏在民间又称“皮褡褡””或“皮影子”,广泛流传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以官渡口镇、溪丘湾乡、沿渡河镇、巫山县、神农架下谷坪为流行主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因素巴东皮影戏不同于我省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唱腔和曲牌。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皮影艺术的表演风格融入了当地的渔鼓腔、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唱腔。巴东皮影戏以巴东堂戏的“小筒子”唱腔(南路、北路)和“唢呐腔”为主(部分区域也流行“大筒子”腔),曲牌有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扣板、高腔、茶调子”;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香罗带、七句半”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很多民间艺人即会演堂戏又会表演皮影戏,因此,在民间巴东皮影戏和巴东堂戏有着孪生兄妹之称。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巴东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也吸收了本地的民间山歌小调、薅草锣鼓等音乐体系的精华,其艺术性和表演风格有着本区域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为巴东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11月22日,沿渡河传承基地在镇综合文化服中心演播厅顺利举办了巴东堂戏、皮影戏培训班结业典礼活动。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一行8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届培训班学员结业采用现场考评的方式,分组向堂戏、皮影戏民间艺术大师、州级传承人、非遗保护专家、部分观众等作汇报展演。

 观众不仅被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戏曲所震撼,更为非遗传承人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感动。对学员来说,这也是一次生动而鲜活的初心教育。

本次结业典礼顺利结束后,巴东堂戏州级传承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易秉宣老先生将珍藏54年的二胡转交给县非遗保护中心保管。据悉,这把二胡是湖北省艺术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巴东实习队的王民基教授于1965年赠送给当时著名的堂戏艺术大师曾学仲老先生的,后曾学仲老先生又将此二胡授予嫡传弟子易秉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