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茶香里的匠心守望——记巴东手工制茶匠人向家亮
发布时间:Apr 26, 2025 | 作者:记者 向利 刘修爱
向家亮正在炒茶
在巴东县东瀼口镇羊乳山村,一片片青翠的茶园沿着山势起伏,浸润着千年茶韵。向家亮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茶农,用三十余载光阴守护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古法手工制茶。他用双手在铁锅与茶叶的交融中磨砺出岁月的温度,让深山里的茶香跨越时光,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踩着清晨的露珠,向家亮带着竹篓走进茶园。指尖轻捻间,“一芽一叶”的嫩尖被精准掐下,动作快而轻柔。“露水未干的鲜叶才锁得住山野灵气。”他俯身示范,指节上深浅不一的烫痕无声诉说着三十年的制茶生涯。
嫩叶采摘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竹匾上的鲜叶如绿雪铺陈,须在阴凉处静待水分自然蒸腾。“机器摊晾太快,失了茶的呼吸。”向家亮的“慢哲学”里,藏着传统制茶的第一个秘密。
杀青,是手工制茶最惊心动魄的环节。230度的铁锅前,向家亮赤手翻炒,青叶在滚烫的锅底翻飞起舞,腾起阵阵清香。“手要像风一样快,心要像秤一样准。”他笑着摊开手掌,老茧与新生水泡重叠的纹路,俨然一部刻满技艺密码的“温度年鉴”。
揉捻工序中,他的双臂如太极推手般起伏,轻重缓急间,茶叶渐成紧结的翠螺。“揉得太重,茶汁流失,味道就淡了;揉得太轻,茶叶又不够紧实。”在他眼中,每一次掌心与茶叶的相拥,都是对茶性的温柔唤醒。
传统并非固守。曾经柴火烘烤带来的烟熏味,被他改良为电烘箱的恒温慢焙。“老法子要传,但不能一成不变。”向家亮的工作室里,非遗传承证书与现代化控温设备比肩而立。他独创的“巴东手工玉露茶”,既保留了古法的幽香,又添了几分清澈甘醇,年产量不足百斤却成茶客私藏臻品。
“小时候嫌做茶苦,现在才懂这是祖辈留给大山的诗。”村民蔡安丽的感慨,道出年轻一代的觉醒。随着巴东县将手工制茶列入非遗保护,向家亮的工作室成为活态传承基地。他带出的12名学徒中,有返乡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茶学院学生。政府搭建的电商平台,更让深山茶香飘向都市茶席。
“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中,要经历几十次手心温度的交叠。”向家亮抚摸着茶篓,目光掠过层叠青山。在他身后,新一批茶芽正在电烘箱中徐徐舒展,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在此交织,勾勒出一幅非遗技艺生生不息的画卷。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向家亮用慢工细活的坚守,为机械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留存一方净土。他的故事,不仅是匠人精神的当代注解,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深情对话——当现代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人愿做茶山上的那盏守灯人,让穿越千年的茶香,继续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