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新春走基层】三十载春秋 付华林的文化守望

发布时间:Mar 1, 2025 | 作者:向园梦 曾垂伦 焦国斌


1.jpg

付华林端详藏品

巴东县依傍长江,悠悠江水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化,神秘的巴文化与独特的土苗文化在此交织融合。这片充满魅力与底蕴的土地上,有一位执着的文化守护者——巫峡巴风博物馆馆长付华林。他用三十年的时光,书写了一段关于文化保护传承的动人篇章。

“九十年代,三峡蓄水范围内进行文物抢救性挖掘,其中一支考古队当时就在东瀼口镇绿竹筏村,住在我家。”自此,耳濡目染之下,付华林对老物件兴趣渐浓。

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对长江文化的好奇,踏上了收藏古玩的征程。

一次,在清江河畔一个山旮旯里,付华林叩响了一户农家的柴扉。与主人家唠家常时,他意外得知:这一片儿,几乎家家户户都藏着一两件祖辈传下来的马具。

“马嚼子、马镫、马鞍都有,特别是马鞍,用料考究,上面还有纹饰、绘画。”为了探寻这些珍宝,付华林翻山越岭,前前后后收集了500多个马鞍,“这些年仔细辨认后推断,它们大多来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马帮队伍,这些马鞍见证了当年地域文化的蓬勃发展、商业往来的频繁热络及民族交融的和谐盛况。”

岁月悠悠,马具历经沧桑,有些部件已显破旧。“这些马具背后,可是藏着茶盐古道的悠悠往事,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付华林心里门儿清,这些马具就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峡移民工程及零几年涌起的务工潮。那时,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老物件的珍贵价值,大量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物件被当作负担随意处置。

付华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那以后,他省吃俭用,一点点“抢救”这些满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

“我最为珍视、也最得意的藏品之一,是一张老式渔网。它由棉线、麻线、棕叶线捻搓、编织而成。网眼、渔钩的尺寸都偏大,这背后可藏着古人的生存哲学与生态智慧,早在久远的过去,先辈们就深谙‘靠江护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懂得与自然和谐共生,取之有度。”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老物件,它们静默无声,却蕴藏着前人非凡卓越的生活智慧与匠心巧思。

而付华林,恰似一位虔诚的历史信徒,被这些老物件散发的神秘光晕深深吸引,沉醉不知归路。

2.jpg

巫峡巴风博物馆内展出的部分马鞍

为拓宽收藏渠道,付华林广交朋友,互通有无,牛贩子、劁匠、茶商都是他的“信息员”。

“早些年,交通条件差得很,出门全靠肩挑背扛,后来有了摩托车、皮卡车,才稍微方便些。但每次下乡,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花销也不小。”付华林的妻子曾荣谈及往昔,脸上虽带着几分无奈,眼神里却透着对丈夫执着坚守的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荣逐渐被丈夫对文化的热爱所打动。她不仅从经济上支持丈夫的事业,还亲自参与藏品保养工作中。“四万八千多件藏品,都经过了我的手。”

在儿子付培原眼中,父亲整天痴迷于那些“破东西”,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总是忽略家人。这种不满情绪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发酵。

有一天,付华林像往常一样外出收集藏品。儿子看着家中堆积的藏品,心中的怨气达到了顶点。一气之下,扔掉了一些他认为“没什么价值”的藏品。

当天傍晚,曾荣像往常一样收拾家务,异常重的垃圾让她起疑。“翻出来一看,是之前收的几把古剑。”

儿子的不理解,成了压在夫妻俩心上的“大石头”。所以,当武汉一位商人出资七百多万,想收购付华林当时的一万多件藏品时,他动摇了:“钱到手里也好。”

初步商议价格当晚,付华林心绪翻腾。“他翻来覆去,半夜都在叹气,我于心不忍。”妻子的一声“留下吧”让付华林下定决心。“我不卖,这些年的收藏,不仅是我的心头好,更是巴东乃至土苗文化、长江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我想把这些物件留下来。”

下定决心后,付华林开始筹建博物馆。“当时连续发生几场小地震,损伤了不少藏品,我们就把最珍贵的一些放在巴东县博物馆和非遗馆展出,大部分都运往恩施市、宣恩县保存和展出。”

付华林为游客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付华林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引起了巴东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并通过巫峡口景区,为付华林支援资金60万元。同时,还为其在巫峡口景区内免费提供一幢楼房,总面积1500平方米,用于建设博物馆。

巫峡巴风博物馆的布展过程中,县文旅局邀请了省专家进行指导。从展品的陈列布局到灯光设计,从藏品的保护展示到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专家们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建议。 

2024年,在收集藏品的第三十个年头,46岁的付华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馆藏梦。巫峡巴风博物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初具规模,馆内设有巴文化、宗教、生活用具、武器、金丝楠木家具等展厅,涵盖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包括瓷器、陶器、木器、壁挂、服饰、劳动用具、乐器等20多个门类。

“原来觉得爸爸就是个收破烂的,家里都是些旧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付培原逐渐发现父亲收集的那些老物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动人故事,态度也从反对转变为主动参与。

假期时,大四在读的付培原还会到博物馆“上班”。运用自己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布展思路。在引导展览方面,他也展现出了专业的素养。他会指着一件土家银饰,详细地为游客介绍土家银饰的制作工艺、文化寓意,以及在土家民俗中的重要地位;也会翻开那本关于长江航运的古老文献,讲述长江航运的历史变迁,以及它对巴东县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家乡的支持、家人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我将尽我所能,将巫峡巴风博物馆打造得更专业,挖掘更多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文化、土苗文化和武陵山区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提到未来打算,付华林眼中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