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看巴东】老篾匠刘莫树的“竹编”人生
发布时间:Oct 14, 2024 | 作者:向利
刘莫树正在剖篾
在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六组刘莫树的家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篾刀,这把篾刀陪他走过了57个春秋,也见证了他从一个小学徒到老篾匠的流金岁月。
因为家境贫寒,12岁的刘莫树辍学了。为了能填饱肚子,长大后有一技之长,刘莫树开始跟篾匠师傅学篾匠手艺。
竹篾匠的活儿是个细致活,工艺复杂讲究,尤其是最考验篾匠功底的“剖篾”,更是让不少初学者吃尽了苦头。当地甚至有“养儿莫学篾匠,十个指头像和尚”的戏言。由于年纪小记性差,刘莫树的手不知道被篾刀割伤、被竹片划伤过多少次,也挨过师傅的不少“脑瓜崩”。
严师出高徒,两年下来,刘莫树跟着师傅走乡串户,这家做背篓,那家编簸箕,为附近乡邻编织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篾制用具。而作为一个竹篾匠要掌握的一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的基本功,刘莫树也渐渐地烂熟于心了。
“开始是为了生计,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热爱。”刘莫树抚摸着刚刚完工的甑盖,满眼皆是深情。
五十多年来,刘莫树为乡亲们编织的竹器数不胜数:簸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竹席……从农具家具到日用品,甚至姑娘出嫁时的嫁妆针线簸,刘莫树都信手拈来。不仅为附近乡邻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观的装饰竹器也点缀了百姓的生活。
做竹器,选竹是关键。“我挑选竹子的时候,一般是先摇一下。选的竹子要有竹尖,摇起来要能感受到竹子的硬度。”在自家竹林,刘莫树一边挑选着竹子,一边介绍。
编织好的甑盖
选好竹子后,接下来便是篾匠手艺最重要的基本功——剔枝剖篾。“噼啪噼啪......”一筒青竹被节节劈开,响声恰似燃放的鞭炮。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芯剖开,有的细如青丝,有的薄如蝉翼。
“比如说打算织筲箕的料子,就需要破成2-3寸宽的篾片之后再取黄,取黄之后要经过测刀、刮刀,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后,才能开始做。”在自家院坝里,刘莫树放下篾刀,用一双铁钳似的手,抓住裂开口子的毛竹,用臂力一抖一掰,啪啪啪一串悦耳的爆响,一根毛竹訇然中裂。
“织筲箕的时候,要先把外圈定好型,不然就织得不规范,不是瘪的就是圆的。样子很丑还影响使用。”一坐上长凳,刘莫树就迫不及待介绍起来,一根根均匀的篾片上下翻飞穿梭,仿佛在编织一场幸福的梦。
时光如梭,五十多年下来,“老篾匠”刘莫树的美名逐渐在溪丘湾、沿渡河等附近乡镇传播开来,现在每到周末,刘莫树都会拖着一车篾器到集市上售卖,产品经常会一销而空,深受百姓喜爱。
“每年的篾器要销几百上千件,不仅给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方便了老百姓。现在我更希望年轻人来学习,把篾匠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刘莫树说,如今,篾匠已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专利,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刘莫树的话饱含着骄傲与自豪,同时又有着对这门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担忧。
篾匠是“九佬十八匠”之一,从古至今,装饰也好,生产也罢,竹器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千百年传承的篾匠技艺,是勤劳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篾匠们编织的篾器,更像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为传统文化积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上一篇: 共建书香社会 巴东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图)
- 下一篇: 全国县域足球赛湖北赛区总决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