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沃野田畴奏响“丰收曲”

发布时间:Sep 25, 2024 | 作者:朱映城


最美秋韵是丰收。

连日来,巴东大地上铺展着绚丽动人的多彩画卷:果园里,紫色的葡萄、粉嫩的桃子挂满枝头;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玉米沉甸甸;基地内,紫山药堆满田垄,蔬菜“抢鲜”上市…… 沃野田畴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枝头上,硕果累累

一大早,巴东县官渡口镇西溪坝村的果农们就来到果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近段时间,西溪坝的百亩葡萄陆续成熟上市,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葡萄园中,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拉下保护套,一串串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今年阳光充沛,土壤湿度降低,葡萄成熟较早,糖分也比去年高,像醉金香的糖度就超过了20度,口感特别好,欢迎大家来游玩品尝。”西溪坝村产业带头人伍海贤介绍。

这几天,伍海贤从早到晚都闲不下来。随着葡萄的上市,来村里观光采摘的游客一拨接一拨。他既要采果卖果,还要招呼游客,忙得不可开交。

西溪坝村平均海拔800米,一条小溪贯穿整个种植基地,东西走向的长槽地形让该村土地阳光充沛,是江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块理想之地。

5年前,该村青年伍海贤等人返乡创业,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带动,先后发展葡萄超过450亩,果园经济渐成气候。

“之前完全没想到,现在一年到头能挣个4万多元。明年我准备还发展几亩。”西溪坝村2组村民向大伯笑着说。

目前,西溪坝全村共有100多户农户参与葡萄种植,从最初的巨峰葡萄再到现在市面上的醉金香、阳光玫瑰等优势品种,西溪坝村的葡萄种类达到10多种,注册的“西溪坝葡萄”巴楚御品、巴楚布衣等品牌商标,在全国鲜食葡萄评比中均获得金奖,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

“现在的西溪坝,是城里人都向往的地方。”村民们自豪地说。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如今,西溪坝村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休闲农业旅游村的目标,把一串串葡萄发展成为上百万元的大产业,不断摸索出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一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西溪坝村徐徐铺展。

田野里,五谷丰登

风吹稻浪,稻穗飘香。

东瀼口镇牛洞坪村千亩悬崖梯田金灿灿一片,村民们利用晴好天气收割稻谷,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稻田间,农机手驾驶小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块稻田的收割工作。

牛洞坪村位于长江北岸,起伏的山峦与错落的梯田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然而,以往的农业生产因地形限制而面临诸多困难。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让村民们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劳动。

“机械化就是不一样,以前一亩水稻田,六个人忙半天才能收割结束,现在一台收割机和一个人就能搞定。”据统计,一亩水稻收割需6个劳力、耗时近四五个小时,而收割机收割则仅需1人、不到一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年我预计能收3万斤稻谷,收割机6天多就收完了,真是省工、省时、省钱!”正在田间忙活的稻农向宣波满怀欣喜地说。

“牛洞大米”明清时期就是贡米,绿色、含硒、口感好,是牛洞坪大米的本色。如今,牛洞坪的大米名气越来越大,远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所产的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颁发了A级产品证书。

“我们一直坚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种植水稻,不施化肥,坚持利用秸秆还田和农家肥催肥土壤;不打农药,坚持人工清除田间杂草。”牛洞坪村党总支书记杨海介绍。

牛洞坪村作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这些年,在“油菜花节”乡村游的推动下,声名大噪,也带动了这里的大米、土家菜油的销售。

“这几年村里大变样,乡村旅游搞起来了,我们老百姓赚钱的门路多了,收入也逐年增高。”清秀农家乐老板税成权笑眯眯地说,开办农家乐4年,每年可收入三万多元,自产的土菜油、大米更是不愁销路。

水稻,是巴东“粮仓”的主角。据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水稻面积共计1.8万亩,主要分布在东瀼口、溪丘湾、水布垭等乡镇。目前,全县水稻收割率已达90%,全县共投入30多台小型收割机全力开展水稻抢收工作,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基地内,遍地生“金”

秋意渐浓,走进巴东县野三关镇竹园淌村蔬菜基地,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上,几百个大棚沿路铺开,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山顶。

大棚内,火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抓紧将刚采摘的西红柿打包装箱。

“丰收啦!我们每亩西红柿可产7000斤,年产量3500多吨。”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旭说。

地处武陵山脉的竹园淌村,平均海拔1500米,超千米的海拔,正好是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理想场所。

2017年以来,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尝试高山西红柿种植,经过几年努力,一个高山蔬菜基地建立起来。

通过多年探索,目前蔬菜基地内通过“猪—沼—菜”西红柿生态循环模式,将猪粪和农作物秸秆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生成的沼液通过田间滴灌系统自上而下地灌溉至田间,沼渣用作有机肥料,沼气用于发电。

“通过‘三沼’的综合作用,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种植的西红柿口感也非常好。”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朱祯山说。

“高山西红柿采摘期在8月下旬至11月初,与普通的西红柿错峰上市,每公斤售价6元左右,效益很好。”村民王英告诉记者,包括自己在内,不少村民在基地内务工,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竹园淌村蔬菜基地通过自有物流体系,将产品运往武汉、浙江、上海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还和学校、大型商超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模式进行销售,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从“种上口粮吃饱肚子”到“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再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代代巴东农垦人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把汗水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从大巴山、武陵山到长江畔,处处写下巴东农垦助农富农的生动注脚。

来年,巴东将画上新“农”妆,让嘹亮的歌声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