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老兵】刘邓:放歌峡江 传承“撒叶儿嗬”
发布时间:Jul 17, 2024 | 作者:谭元敏 陈美强
“清江那个流域啊,撒叶儿嗬,土家族一首,那个古老的歌……”
7月2日中午,巴东县水布垭镇三里城村哨棚顶,风轻云淡。刘邓扭身转体,甩手击鼓,高声吟唱。在刘邓鼓点的指挥下,“撒叶儿嗬”艺人们踏着鼓点,合着节拍,高歌狂舞,心情无比的舒畅和惬意。
今年35岁的刘邓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汉子,2007年应征入伍,5年后退伍回到巴东。不曾想,一场青歌赛将他和土家“撒叶儿嗬”紧紧绑在了一起。
“当时,看到谭学聪老师跳‘撒叶儿嗬’登上中央电视台,可见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电视上,谭学聪悠扬的唱腔,铿锵有力的鼓点,一场青歌赛让土家“撒叶儿嗬”冲出峡江,在央视舞台大放异彩。从小深受土家文化熏陶的刘邓被深深吸引。
“很多老艺人身上的经验都是很宝贵的,如果失传就可惜了。”“撒叶儿嗬”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言传身教,刘邓便决心拜师黄在秀。
黄在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家“撒叶儿嗬”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恩施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黄在秀可谓是土家传统文化领域中的活化石。得知刘邓有意学习、传承土家传统文化后,黄在秀很乐意为他指点迷津。
“今儿在这儿跳,明儿在那儿跳,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随着跳“撒叶儿嗬”的队伍逐渐壮大,很多人都在抱怨一个问题——没有练习场地。
“在当地,跳‘撒叶儿嗬’有一定的忌讳,没有人愿意借地方给我们。”从那个时候起,刘邓开始谋划建立传承基地,为“撒叶儿嗬”爱好者搭建一个“家”。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传承不断层,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近年来,巴东大力加强非遗传承工作,兴建非遗传习所,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东堂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
得益于当地对非遗文化的政策支持,终于在2018年,三里城“撒叶儿嗬”传承基地获批成立。刘邓先后投入数十万元,建场地、购设备,那一年刘邓倾其所有。
“那个时候别人都说我,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不去挣钱,搞这个不得行。”刘邓回想道,当时的这一举动不被很多人看好。
但好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好者。谭乾贵作为一名“撒叶儿嗬”县级传承人,刘邓的付出他看在眼里。“我看刘邓在传承基地上,花费了不少钱,我也是一名传承人,我决定帮他,共同把传承基地发展下去。”
刘邓带领一班人从最初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巴东撒叶儿嗬传承基地”到“武落钟离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自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巴东撒叶儿嗬传承基地以来,刘邓先后吸纳53人跟随自己一起到各地演出。刘邓渐渐地闯出了名气,成为“撒叶儿嗬”县级传承人。掌鼓和领唱更是他的拿手绝活,不少人慕名从周围县市前来学艺。
“从2018年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一直到去年,大概培训了400多人,非遗‘六进’也有100多场。”这些年来,刘邓一直致力于办基地,向各地“撒叶儿嗬”爱好者传经送宝。
“我跟着刘师傅学撒叶儿嗬已经两年多,现在不仅会跳,也会一些吹打乐。”水布垭镇三里城村村民高红斌是刘邓为数不多的女性“徒弟”,如今,她经常跟随刘邓四处演出。在刘邓看来,自己传承了“撒叶儿嗬”,也让不少人吃上了“传统文化饭”。
2014年,土家族“撒叶儿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刘邓被湖北民族学院(现为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聘为《西部地区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授课教师;2019年,三里城传承基地被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授牌,定为田野调查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与文旅部门积极沟通,把基地建设得更加规范,争取成为州级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基地,往更高的地方走。”随着当地不断加强非遗传承工作,刘邓对于未来的传承之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