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在巴东:《巴东皮影戏》
发布时间:Feb 23, 2024 | 作者:范宏霞
巴东皮影戏在民间又称“皮褡褡””或“皮影子”,广泛流传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以官渡口镇、溪丘湾乡、沿渡河镇、巫山县、神农架下谷坪乡为流行主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因素,巴东皮影戏不同于我省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唱腔和曲牌。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皮影艺术的表演风格融入了当地的渔鼓腔、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唱腔。巴东皮影戏以巴东堂戏的“小筒子”唱腔(南路、北路)和“唢呐腔”为主(部分区域也流行“大筒子”腔),曲牌有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扣板、高腔、茶调子”;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香罗带、七句半”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很多民间艺人既会演堂戏又会表演皮影戏,因此,在民间巴东皮影戏和巴东堂戏有着孪生兄妹之称。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巴东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也吸收了本地的民间山歌小调、薅草锣鼓等音乐体系的精华,其艺术性和表演风格有着本区域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
巴东皮影戏
巴东皮影戏的表演以巴东方言为主,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演出班子一般由四人组成(也有三人或五人),演出时,职责分工明确,负责举“皮影子”表演的艺人,被称之为“拦门”(又称为“拦门打签”或“提影子”),负责音乐伴奏的艺人被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乐器主要以京胡、二胡、唢呐为主;武场乐器主要以锣、梆子、边鼓、钹等民间打击乐器为主。皮影艺人演出时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参与故事情节的对白、说唱和主唱等。巴东皮影戏常年上演的剧目大多为传统古装戏,现代及当代内容的戏折较少,其经典传统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穆柯寨》《穆柯寨招亲》《秦母祝寿》《三下南唐》《九焰山》 《摩天岭》《双富贵》《满堂红》《满门贤》《五子贵》《东吴招亲》等。据老艺人讲过去皮影戏的表演没有专门的剧本,只有一个“杠子”( 民间的说法,意为“提纲”),表演者根据“杠子”的内容,再由师父口传心授,日积月累而成。后来,经过著名皮影戏艺人李有海(已故)的整理,民间流传有“李有海版”手写剧本全套(包含常演剧目330折)。
皮影戏表演
巴东皮影戏的“皮影子”多用牛皮制作,由皮影艺人手工刻制而成,生、旦、净、丑角色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早期的巴东“皮影子”多以黑白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皮影艺人制作工艺的提高,彩色的“皮影子”在巴东也较为常见。
皮影戏幕后的“拦门打签”
皮影戏文场乐器唢呐
皮影戏武场乐器打击乐
三人编制的戏班在表演传统剧“双富贵”
皮影戏艺人在准备演出
皮影艺人演出前整理皮影
在巴东的农村地区,只要主人家请,或是哪儿有什么喜事、大事,都会有皮影戏班的演出,由于戏班人少,聘请唱戏的成本并不高,所以皮影戏在农村非常受欢迎,受众面很广。巴东皮影戏是我国皮影艺术体系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分支流派,其遗存的300多个剧目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巴东皮影戏的发展聚集了多元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元素,音乐唱腔和曲牌极具地方特色。其口头文学艺术是巴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真实的写照,对三峡地区传统戏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永恒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巴东皮影戏是三峡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蕴含巴东儿女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是加强民族团结,研究长江中上游、三峡流域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2016年,巴东皮影戏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孩子们在体验皮影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vvup@vip.qq.com
- 上一篇: 巴东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预告,全城从早到晚闹不停
- 下一篇: 巴东县文化馆开展“赏年画 过大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