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至2025年)
发布时间:Nov 8, 2021 | 作者:
为进一步提升巴东县博物馆综合水平,更好发挥博物馆各项功能,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十四五”期间文物文化事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巴东县博物馆2021至2025年5年间的工作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确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做优陈展策划交流、强化学术研究水平、提升宣教服务能力、做好文创产品开发等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宣传和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推动巴东县文物工作全面创新。结合巴东县博物馆实际,制定今后五年(2021—2025)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突出荆楚特色,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构建巴东文物事业传承发展新格局,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示要求,保护长江文物,传承长江文化、建设文化长江。
二、基本原则
1、保护为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遵循文物保护规律,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文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维护文物资源共享的公平,履行文明传承责任;妥善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文物利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境。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维护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人民大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3、融入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文博事业,突出地方文物保护特色,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释放文物资源潜能,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4、科学管理。统筹博物馆事业的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更加注重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文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注重文物保护模式和利用途径的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科学工作机制,重视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有效提升的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三、发展目标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我县关于文物保护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历史文化名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协调统一。文物事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文物安全总体平稳,管理制度完善健全,人才结构更加优化。推进巴东文化事业大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办馆的宗旨。
通过激活、用好文物资源,恩施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将独特的文物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任务
至2025年,基本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打造成为我县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三峡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显著改善场馆等基础设施,综合实力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水平。依托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实现县级博物馆现代化,深化免费开放,实现场馆、陈列展览的现代化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在2025年前,争创为国家二级馆,列入巴东旅游的精品景点线路。
(二)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服务群众中显价值。着力创新服务平台,践行“五进”社教活动,增强社会教育服务能力,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展览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成为常态,至2025年参观观众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
(三)显著提升科研能力,在服务发展中求作为。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课题合作的形式,出人才、出成果。
(四)对外文化交流有质的突破,在服务大局中作为。至2025年,馆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二、主要发展任务
(一)推进“六大工程”
推进展陈提升工程、馆藏可移动文物修复工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数字博物馆工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工程和馆校共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工程,初步探索文创产品的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博物馆的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跃升综合实力。
(二)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
启动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使“网上博物馆”与“掌上博物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互通,提升公众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
(三)完善一个机制
持续完善“大博物馆”运营机制,组建“博物馆之友”壮大博物馆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针对目前博物馆人才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做好文博专业人才的引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注重人才培养,经常性开展业务知识更新教育,启动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适应巴东县博物馆发展需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强化博物馆精品陈列意识
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努力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陈展方式。筹办展览选题要准,立意要新,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文物展品的丰富内涵,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在不断完善基本陈列的同时,每年有计划地筹办一至二个临展,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六)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巴东县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数据库,并逐步建立包含藏品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等在内的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七)拓展文物藏品征集渠道和范围
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文物征集和收藏工作。加强对传世文物、民俗文物、反映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各方面实物、文献的征集工作。
五、保障措施
按照国务院通过的《博物馆条例》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的博物馆事业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和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精神树立并提高正确的博物馆意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有关博物馆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和创新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博物馆设施建设与陈列展览改造,支持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建立巴东县博物馆数据库,初步实现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博物馆信息的对外交流,最终实现博物馆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巴东县博物馆 2021年11月8日
- 上一篇: 巴东县博物馆2021年度工作报告
- 下一篇: 巴东县博物馆负责人信息公开